过去的杜家东村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的传统村居,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村庄脱贫内生力不强,村集体经济更是发展的短板。但如今一进入杜家东村,“香菇大棚”让整个村庄有了人气,白墙青瓦的农家院,郁郁葱葱的杨树林,热火朝天的搞种植.....这一切使杜家东村处处彰显着富裕与安康。
合作社社员摆放香菇菌种
汇集民智,扶贫先行
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往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如何助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是村党组织首先碰到的一个难题。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取村民关于长远发展、脱贫致富的意见。同时,杜家东村第一书记庄岩多次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其他先进村学习考察,使大家开阔了眼界,渐渐找到了一条大家都认可的“香菇大棚”发展路子。
在充分征求村民代表意见,村党组织多次召开支委会和党员群众大会,通过深入研究,杜东村确立了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以特色种植、规模种植、劳务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把“输血”逐步转化为“造血”,让“香菇大棚”撑起农村致富一片天,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力。
特色香菇,精准脱贫
说到建设“特色香菇”大棚的出发点,那就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让村集体强起来,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今年年初,在招远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杜家东村与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招远本地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项目总投资200万元,总占地面积23亩,建设香菇种植大棚30个,发展循环经济、规模经济,助力农民致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为此,杜东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集体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牵头实施“政府+金融+企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团队 +贫困户”联动打造“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具体做法是由政府牵头,村集体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组成人员包括村干部、党员、普通村民及贫困户,企业以成本价向合作社农户提供香菇菌棒,并以保护价回收成品香菇。通过“股份分红”、“以工代扶”、“按劳分配”等方式,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专技培训,就业脱贫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户进行培训,包括大棚种植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运行管理培训,让农户通过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实现收入显著提高,贫困户由“苦工”变“技工”。
一是基地式培训。对有一定管理经验或者生产经验的农户,集中到企业的食用菌栽培基地进行现场培训,按照“理论-实训-实习-就业”的全流程培养模式,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地头式培训。对没有知识文化的老年农户,由经过基地式培训的农户采取二转手、手牵手、传帮带等方式进行种植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推动产学结合,进一步强化提高农户种植实践能力。
同时,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根据贫困人口的年龄、身体状况、残疾程度,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力争实现就业脱贫,实现工资性收入。
一是设立生产性岗位,对于劳动能力较强的贫困户,按照生产劳动强度大小,合理分配工作岗位。二是设立公益性岗位,对于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安排除草、看守、清扫等岗位,或者其他临时性劳动强度较低的工作。对确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因年老体弱、重病重残造成贫困的,按照民主程序,采取效益分红、物资帮扶等方式,实施帮扶救助。(中共招远市委组织部)